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材下乡政策,虽然当前具体的实施方案还未出台,但作为建材生产大省的山东省从去年初已在部分县市试点水泥下乡,对农民新建住房和危房改造进行实物补贴。记者日前调研发现,虽然水泥下乡的补贴比例不高、种类单一,但在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拉动内需方面已显现出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基层群众也建议国家未来大规模实施建材下乡时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避免农村盲目大拆大建。
农民在解决吃、穿等基本需求后,第一位的消费方向就是盖房。据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对农村居民住房现状及意愿的调查显示,将近70%的农房房龄已达到10年以上,这些住房多为土坯房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盖的砖木结构房。为鼓励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山东省从2009年初开始在费县试点推行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下乡。
根据费县出台《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水泥分配管理办法》,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以实物的形式,按每户新建房补助20吨水泥、危房改造补助10吨水泥的标准,对农户进行直接扶持。乡镇按照上报的新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立项规划申请水泥拨付,县财政、建设部门联合进行核实。
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负责人高峰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套200平方米左右的砖混住房为例,需要消耗大约五万块的红砖、五吨左右的钢材、30吨的水泥,按现在的市价计算,一吨水泥240元,通过水泥补贴可为农民节省将近1/10的建房成本。
费县建设局局长曹明远说,虽然县财政拿出了4000多万元进行补贴,但通过农民建新房、危房改造以及房屋装修和添置家电家具,促进了劳务、建材、装饰装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至少拉动投资和消费八亿元至十亿元,这一政策的拉动效应至少有20倍。
记者了解到,为顺应农民的建房需求,山东省于2009年2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力争每年新建农房100万户。据山东省测算,这将每年拉动投资和消费1000亿元,并对钢材、水泥、建筑劳务等市场产生巨大需求,带动装饰装修、家电、家具、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至少提供城乡就业岗位80万个、增加农民纯收入60亿元,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力引擎。
——《水泥商情网》